讓利,帶來更多利益

林子斌

住家附近有一個傳統市場,每天在那裡進出購物的人非常多。人潮帶來錢潮,所以傳統市場一直都是許多小店家爭相進駐的寶地。每一個地區的市場都有一定的運作模式,其形成也絕非一朝一夕。筆者雖然不是什麼市場觀察家,但在一地居住久了,看遍市廛街坊的興衰,對於住家附近新進的店家能否長久經營,卻也多能準確預測。一、兩年前,就在市場的巷弄內,來了一對中年夫妻,經營一家小餐館。那是一家非常傳統、再普通不過的小餐館,外表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,但老闆親切的招呼,洪亮的聲音──「帥哥、美女,把健康帶回家…」卻吸引我好奇地進去光顧。小店的空間並不大,大概就十來坪,擺了五、六張餐桌,尋常的小菜,也並不起眼。我點了一碗蔬菜麵疙瘩,除了出奇的「大碗公」之外,只留下「粗糙」、「淡而無味」的印象。當時我即認為小店要在市場裡長久立足,恐怕有難度。

在競爭激烈的市場, 如果沒有很好的營收,利潤不夠豐厚,是很難長久經營下去的,因為店面的租金極貴,如果商品賣得不好,可能連租金都付不起,更談不上利潤了。因此,能夠經營超過1年的小店,必有他「獨到」之處。事隔一年,再經過該處時,我發現那小店竟然還沒收攤,這可讓我跌破眼鏡,也再度挑起我的好奇心──到底這小店有什麼特殊之處,可以讓它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裡存活下來…。

某日,我再度踏進小店,趁著客人較少的空檔,我就與老闆聊了起來…,終於,我發現小店屹立不搖的幾個秘密:
一、降低成本:老闆告訴我,他曾經在大飯店當過廚師, 因生活、飲食未能節制, 體重過重而身體出狀況;在痛定思痛
後,毅然辭職,但為了生計,才又開了小店重新開始。他對於經營小店並沒有什麼經驗,但他會料理一手好菜,也知道哪裡可以買到新鮮、便宜的食材。為了降低成本,他每天親自到果菜市場去批貨,因此在食材上,他自然能取得比別人
更好、更便宜的貨色。更好,就是菜色比別家更新鮮;更便宜,就是成本比別家更低,自然就比別人更具競爭力了。
二、薄利多銷:老闆看似一個相當豪邁的人,深諳「讓利」的道理。如同一般商家客飯的價錢,但他所端出各種客飯(麵)的份量都特別的大,好像食材不用錢似的,外帶便當的飯、菜也特別的多,甚至連蓋子都快合不上了;因為它的量大,所以非常適合食量大的年輕人或勞動的工人階級;對於食量較小者, 幾乎可以兩人共食一份, 無形中, 也為「小資族」節省了一些生活開銷。它大到幾乎要滿溢出來的飯菜,總給人非常「大氣」的感覺,不像許多商家,為了節省成本,小裡小氣的,每份料理就一點點食材,扒一、兩口就沒了,每每給人「吃不飽」的印象。它的「大」與其他商家的「小」,形成了強烈對比。老闆慷慨大方,願意「讓利」的結果,也吸引更多客人前來光顧,自然生意也就源源不絕了。

圖片來源:Photo In collaboration with Getty Images on Unsplash


三、賣貨交心:許多人對於都市裡的「生意人」並沒有多大的好感,原因是許多「生意人」總給人唯利是圖、市儈、愛佔便宜, 認錢不認人的印象。所以,一般商家與顧客之間,也僅存著「銀貨兩訖」的買賣關係。但是, 人與人之間的應
對,並非僅止於買賣的關係而已,更有相互瞭解、關懷、信任等的情感需求,只是在人情淡薄的都市裡,被人們隱藏在冷漠的外表之下,刻意忽略而已。而小店的老闆,他對於每個來客也都非常客氣,口中不時「帥哥」「美女」的招呼;空暇時還不忘將它經營小店的理念向顧客說明,對於客人的額外要求,他也無不應允,例如,客人要求多給白飯,他二話不說,立即滿上,滷汁也無限量供應…。每個來客都從老闆那裡得到「好處」,吃在嘴裡,甜在心裡,自然就樂於再次光顧了。
四、健康取向:長久以來,民眾被精緻食品餵養的結果,口味越來越重。因此,一般傳統市場的商家,也偏向討好民眾,料理的味道通常都比較重,也就是比較鹹、比較辣或比較甜。但,這樣的料理,一般來說,只「養口」卻「不養生」,只獲得民眾的口碑,卻得不到醫生的好評。而小店的老闆卻反其道而行,強調他的料理以「健康」為取向,讓民眾以便宜的價錢, 就能把健康帶回家。只是,初次吃他「養生蔬菜揪片(麵疙瘩)」的顧客,一定會覺得它嚐起來非常的「粗糙」,而且「淡而無味」;「粗糙」, 是因疏菜沒有經過細切, 而是大片大片的處理;「淡而無味」,是指他的料理沒有摻和「味精」,鹽、調味料亦下得不那麼多,純粹以疏菜原有的味道為主, 標榜原味、健康,不以其他花俏的人
工佐料為噱頭。俗話說: 「殺頭的生意有人做,賠錢的生意無人做」,這話道盡生意人的勢利心態,所以,市場裡的攤商,哪一個不是錙銖必較?要他們讓利,豈不是天方夜談?但這小店的老闆卻不嘩眾取寵,寧可薄利多銷,以健康為取向,還願意與顧客「搏感情」,真是不容易,也難怪他的生意會越來越興隆了。猜錯了商家的興衰, 跌破眼鏡,我並不糾結;反而,因為知道市場中還有人願意不計成本、腳踏實地做生意,讓我對人性的光明面,還有些期待。

圖片來源:Photo by Campaign Creators on Unsplash